*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3896期 2017-08-23(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张宏伟

8月22日,隔夜美股涨跌不一,道指标普上涨,纳指微跌。22日早盘,恒指高开高走,并大涨1%。午后恒指不断走高,最高见27509点,微盘涨幅收窄。截至港股收盘,恒指涨1.91%,报27401.67点;国企指数涨1.89%,报10954.92点;红筹指数涨1.11%,报4297.43点。大市成交904亿港元。

资金方面,截止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出2.02亿,港股通(沪)净流入4.68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3.05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4.69亿。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外部事件进展,如果外围风险加剧仍有可能进一步压制投资者情绪。但抛开这一因素,从基本面来看,基本面驱动的港股市场重估仍将继续。近期港股2017年上半年业绩如期兑现实现较高速增长。市场一致预期也在持续上调,且盈利调整情绪指标再创新高,成为近期推动市场的主要动力。

今日头条

投资者需留意外围风险 基本面驱动市场重估仍将继续

2017-08-22_172238.jpg

8月22日,隔夜美股涨跌不一,道指标普上涨,纳指微跌。22日早盘,恒指高开高走,并大涨1%。午后恒指不断走高,最高见27509点,微盘涨幅收窄。截至港股收盘,恒指涨1.91%,报27401.67点;国企指数涨1.89%,报10954.92点;红筹指数涨1.11%,报4297.43点。大市成交904亿港元。

个股方面,内险股造好,中国平安涨4.2%,报价63.2元,创历史新高,领涨蓝筹。中国太保涨5.62%,报价36.65元;中国财险涨4.34%,报价15.4元;新华保险涨3.44%,报价51.1元;中国人寿涨2.58%,报价23.85元。富力地产午间公布业绩,净利同比增加2%,并将继续推进A股上市进程。午后股价不断走高,最高涨逾10%。截止收盘,富力地产涨9.7%,报价16.28元,最高见16.38元,创2007年以来近10年高。万科即将于周四公布中期业绩,股价大涨。其中,万科A股涨2.61%,报价23.21元;万科企业涨5.2%,报价23.25元,最高见23.4元,创历史新高。

资金方面,截止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出2.02亿,港股通(沪)净流入4.68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3.05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4.69亿。

消息方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印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金融检察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检察职责,紧紧围绕集聚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安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惩治和预防金融犯罪和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厉打击严重危害金融安全、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坚决整治严重破坏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查处那些兴风作浪的“金融大鳄”、搞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的“内鬼”,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形成有效震慑。特别是要加大证券期货犯罪打击力度,严厉惩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等破坏证券期货市场秩序的犯罪。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外部事件进展,如果外围风险加剧仍有可能进一步压制投资者情绪。但抛开这一因素,从基本面来看,基本面驱动的港股市场重估仍将继续。近期港股2017年上半年业绩如期兑现实现较高速增长。市场一致预期也在持续上调,且盈利调整情绪指标再创新高,成为近期推动市场的主要动力。

热点聚焦

周三热门港股聚焦

2017-08-22_220640.jpg

港交所咨询结束 同股不同权的创新板势在必行

2017-08-22_201118.jpg

港交所(0388)建议成立创新板概念咨询上周结束,一旦成事或对创业板构成巨大打击,有市场人士认为,港交所此举等同对创业板用完即弃,建议应该保留主板“踏脚石”定位;资深银行家温天纳认为,创板已“过了有效期,完成其历史任务”,更担心主板亦会成为牺牲品。

根据港交所建议内容,将改名“GEM”的创业板将废除转主板功能,汇友科技主席胡景邵认为港交所根本无真正想清楚创业板的定位,亦无意重新规划此后创板功能,在创板失去集资能力后,就另立创新板成“另一棵摇钱树”。他又称,此举可能是反映监管机构对创业板沦为啤壳工场的不满,但极有可能无力应付“更麻烦”的创新板。他建议港交所可考虑改造创业板,令其发挥交易所希望的新板功能。

6月16日,港交所首次公布了创新板框架咨询文件,展开公众咨询。根据该文件提议,创新板拟分为两个板块:“创新初板”和“创新主板”。其中,创新初板旨在吸引一些初创、未有盈利的新经济公司上市,但不对散户投资者开放。两个板块均允许采纳“不同投票权架构”(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同时均设快速除牌机制。

创新板什么来头?

此次港交所设立创新板,主要针对三类公司:

1、尚未有盈利的公司;

2、采用非传统管治架构的公司;

3、拟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类公司中目前第二和第三类公司在香港的上市机制中是不被接纳的,而属于第一类的盈利能力较弱的初创公司目前一般也很难通过创业板现金流量测试,或是通过香港主板“盈利测试”、“市值/收益/现金流量测试”,或者“市值/收益测试”中的至少一个,因此这一框架的完善有利于吸引更多类型的公司到香港上市。

当初“拒绝”阿里巴巴 如今主动伸出橄榄枝

有趣的是,港交所此次大费周章设立创新板吸引内地新兴产业企业,这不难让人想起当年阿里巴巴因为股权问题被港股拒之门外。

四年前9月的一个晚上,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发文称:“我们没有期望香港监管机构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变。”这也间接宣告阿里巴巴谋求香港上市失败。据当时投资银行估价,阿里巴巴市值高达1200亿美元,如果阿里巴巴能够在香港上市,无疑会成为港交所史上最大的IPO,然而到了最后却因为阿里巴巴所主张的“合伙人”方案而被拒之门外。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2013年的阿里巴巴经过多次融资后,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份约占10%,早已不是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而两个外资企业日本软银和美国雅虎各持有其36.7%和24%股权,如果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阿里巴巴管理层将会“大权旁落”。于是阿里巴巴制定了“合伙人”方案,主张合伙人对董事会人选进行提名,而非按照持股比例分配董事提名权,即“同股不同权”。这与港交所《上市规则》坚持的“同股同权”原则相悖,最终阿里巴巴放弃了在港的上市计划。

此次创新板的一大亮点在于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入港上市,这或将为内地大批科技创新类企业打开了闸口。

其实,香港奉行同股同权的制度一直行之有效,市场对是否容许有机会损害企业管治及投资者权益的同股不同权在港落实,过去一直有较大争议。

不过,市场普遍认为,现时环境较过去更为成熟去讨论同股不同权。其中,嘉道理家族的中电曾于2014年同股不同权的概念文件咨询时提交意见书,反对在任何情况下采同股不同权。而对今次创新板咨询,中电方面回应指,不会递交回应书。有合规顾问认为:‘这些大型蓝筹虽未有表态支持创新板,但与其过去表态反对相比,已对交易所有利。’

由于同股不同权具高争议性,唐家成希望能将议题带到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主持的“金融领导委员会”。他称:“欢迎有更高层次的讨论,能集市场、联交所、证监及资深财金人士的意见。”港府已于上周五公布金融领导委员会的委员,当中包括唐家成及港交所主席周松岗等人。

港股“边缘化”危机?

出现这样“颠覆性”的转变,背后是或许是港股日渐“边缘化”的危机。

这几年,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这一直积极推动港交所改革。他曾动情地说过,“我们身处一个创新频现、创业家精神爆发的大时代,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经济公司涌现,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它们也创造了激动人心的投资机会。只有能够聚集新经济上市公司和懂得新经济投资者的国际金融市场,才有可能在新时代占据新的领导地位。

但回看港股,却是一副“老态”的面孔。据统计,过去10年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伦敦交易所的占比分别是60%、47%及14%。就全球增长最快速的部分行业而言,香港占比也很低,如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企业占比1%、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占比1%、软件服务占比9%,若剔除腾讯控股则占比只有1%。传统行业企业集聚已让香港金融变得暮气沉沉,港交所迫切需要引进新经济公司。

此次设立创新板,目标正是瞄准全球尤其是内地的“新经济”公司。那么,何为“新经济”?

对此,李小加曾向媒体解释,新经济公司可能来自生物技术、医疗保健技术、资讯技术服务、软件、电子商务等新兴轻资产行业,也可能来源于创同行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新经济公司的定义可能会随时间演变,因此也需征求市场意见为新经济公司做出原则性定义。

下一个Pre-IPO“宝藏”?

目前看来,创新板无疑为创业者提供新的融资渠道,而给投资人“修筑”一条退出渠道的同时也搭建了一个范围涉及全球的项目库。尤其对于PE来说,创新板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个Pre-IPO“宝藏”。

按照港交所的建议,创新初板公司的市值须至少达到2亿港币。初创企业的融资规模按金额计算,大致分为种子轮、A轮、B轮、C轮。以美国为例,去年种子轮的平均融资金额,约为220万美元;A轮融资规模平均为660万美元,B轮的融资规模,介于1000万美元至1500万美元;至于C轮融资规模,则可高至“以亿美元计”。换言之,C轮融资规模的公司,最有可能透过创新初板制度完成上市大计,这些公司也是PE常常争抢的Pre-IPO标的。

虽然港交所尚未有提及创新板转往主板或创业板机制,但有谙熟香港上市之道的投资人表示,初创企业最需要的是融资机制,只要创新板能够给予尚未有盈利能力的初创企业获得上市机会,假以时日录得现金流,将可直接申请前往主板挂牌。

港交所给出的“福利”不止于此。据香港媒体报道,港交所还计划在2018年推出香港交易所私募市场(HKEX Private Market),这是一个使用区块链技术为早期创业公司及其投资者提供一个股票登记、转让和咨询披露的公共服务平台。香港交易所私募市场将是一个不受《证券及期货条例》监管的场外市场,作为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它将为这些企业及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提供“学前培训”。

香港各界看法

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张华峰联同业界代表,上周曾与陈茂波及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会面。张华峰引述指,政府认同新经济及高科技的发展方向,但亦同时强调香港需继续保持优质市场。他建议,应在主板内另设机制接纳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企业,而非另立新板,一来可减低对投资者造成混乱的机会,亦不会让上市公司感到创新板地位次于主板。

现时,港上市新经济企业寥寥可数。唐家成认同指,上市门槛包括盈利及现金流指标等,未必有利吸引新经济公司。不过,他亦强调不能让高风险企业任意来港上市,“若公司只有idea(概念),没有实质业务,是否愿意让他们赌一铺?”

8月21日下午消息,香港上市公司商会举行有关“设立创新板框架咨询文件”的记者会,主席梁伯韬表示支持设立创新板,这有利于香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资金募集中心的竞争力。

他表示,香港应当接纳非标准管制架构的公司,因为这类高科技、新经济公司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需针对这类公司设定IPO后最低市值80亿港元的门槛,以提高公司质量。

此外,梁伯韬反对,香港允许业务在大中华地区的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他说这样会让香港沦为二流市场。

亲历了香港资本市场这些年的变化,梁伯韬觉得,香港急需设立创新板,让这些特殊架构的公司在新的板块中上市,如若不然,香港将失去吸引力,这将导致香港的整体流动性和成交量降低。(来源:中金在线、新浪港股、香港明报、腾讯财经)

港交所周兆平:“债券通”需要中国评级机构走出去

2017-08-22_202504.jpg

据一财网消息,7月3日,市场和投资者期待已久的“债券通”开通,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将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吸引国际资本投资中国债市、推动中国评级行业的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

香港交易所市场发展科副总裁周兆平近日在北京的联合信用展望论坛上介绍了债券通开通一个多月以来的情况。他表示,一个多月来,从交易数量角度,债券通的新增客户有150多家,而在债券通开放之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所有的成员有400多家。从交易情况来看,债券通开通至今,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的市值余额提高了将近400亿元,其中既包括二级市场的交易,也包括一级市场的发行,“这其中肯定很大一部分是由债券通贡献的。”

周兆平介绍到,债券通开通之前,境外投资者对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政策的了解和消化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中国债市的基础设施、参与方式、交易习惯和操作层面的障碍对他们来讲是最大的。“债券通是从这个目标出发,帮助境外投资者从制度、成本和操作方面简化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程序。”他说。

周兆平提到,债券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托管结算环节。在中国68万亿元规模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中,采用的都是一级托管制度。一级托管制度可以直接穿透到每一位投资者,效率虽高,但是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说,他们无法接受,因为境外采用的都是多级托管制度。而债券通下面,可以采用二级托管,所以从开放的角度讲,债券通给了市场更多的选择。

但他也认为,目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评级体系不太熟悉,对信用债的评级仍未完全信任。

7月3日债券通开通的当天傍晚,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7】第7号》,允许境外评级机构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

不过,除了引入境外评级机构,周兆平认为,境内的评级公司可以跟债券通多多合作,“走出去”并和投资者、市场沟通,让境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债券市场。

加快推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的开放与发展;其次,推动评级行业的包容式发展;最后,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行业管理机制。

公司新闻

中国建筑供股后负债率降至30% 金鹰商贸2019年分店增至33间

2017-08-22_210826.jpg

中国建筑供股后负债率降至30% 订单目标调高至千亿

据智通财经消息,中国建筑国际(03311)8月22日公布供股计划,集资63亿元,瞄准内地PPP项目。

中国建筑国际主席周勇表示,供股后负债率降至30%,资金充裕发展PPP项目,并且将今年的订单目标提升至1000亿元。

中国建筑公布中期业绩,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营业额按年上升21.9%至229.66亿元(港元,下同),毛利率按年升2个百分点至14.2%,利润同比增加10.7%至24.93亿元,每股盈利55.56分,派中期息15分。

在公布业绩的同时,中国建筑宣布供股计划,每8股供1股,供股价11.33元,集资63亿元。

中国建筑宣布供股计划后股价下滑,但是主席周勇认为,这是市场正常反应,主要是股东还没了解清楚,相信过后股价会回升,而且母公司中国海外集团包销,稳定市场信心。

金鹰商贸2019年分店增至33间 新项目年营业额过百亿

据智通财经消息,金鹰商贸(03308)从传统百货逐渐转型为综合生活中心,计划2019年分店会增加至33间。而重点项目南京河西金鹰世界将在今年第四季开业,预期每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

金鹰商贸公布中期业绩,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的收益为23.1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6%。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5.76亿元,按年上升60.6%。每股盈利0.344元,派中期股息每股0.06元。

今年上半年,旗下商场的客流量达到60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9.8%,实现销售所得款项总额83.71亿元,按年增长4.4%。同店销售也按年上升2.3%。经营利润7.74亿元,同比增长17.5%。

金鹰商贸董事长王恒表示,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传统零售受到电商冲击,但是蚕食程度已经减弱,金鹰商贸也从传统百货慢慢转型为综合的生活中心。

他指出,计划2019年分店会增加至33间。重点项目南京河西金鹰世界将在今年第四季开业,计划引入400个品牌,预期每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

碧桂园将年销售目标上调至5000亿

碧桂园(02007)8月22日下午在香港召开中期业绩发布会,总裁莫斌宣布,将全年销售目标上调至5000亿元,比去年实际销售额增长62%。莫斌表示,有信心完成这一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碧桂园连同其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合共实现合同销售约人民币2,889.1亿元,同比增长131.0%,领跑行业。

8月22日中午,公司公布中期业绩,碧桂园公告称,截至2017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同比增加约35.5%至777.37亿元人民币;公司股东应佔利润同比增加39.2%至75.01亿元人民币;基本每股盈利为人民币34.95分;拟派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币15.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