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3754期 2017-05-15(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张宏伟

5月12日,隔夜美股收跌,零售股领跌。港股恒生指数12日早平开,其后发力,一度升85点,见25211点,再创逾21个月新高,沽压随后涌现,午后维持窄幅震荡格局,截止收盘,恒生指数涨0.12%,报25156.34点;国企指数涨0.24%,报10282.65点;红筹指数跌0.04%,报3918.91点。大市成交额751.45亿。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出3.87亿 ,港股通(沪)净流入23.6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6.76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2.69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港股周五高开至25126.48点,盘中走势反复,两度冲高,尾盘走弱,勉强维持上涨。从技术上看,恒指再创年内新高,反复寻顶之形态至今仍然持续,大市成交金额亦逐步改善,整个形态有利指数继续向上试高位,后市下一个中线目标该为26000点关口。

今日头条

恒指再创年内新高 反复寻顶形态仍持续

2017-05-14_180259.png

5月12日,隔夜美股收跌,零售股领跌。港股恒生指数12日早平开,其后发力,一度升85点,见25211点,再创逾21个月新高,沽压随后涌现,午后维持窄幅震荡格局,截止收盘,恒生指数涨0.12%,报25156.34点;国企指数涨0.24%,报10282.65点;红筹指数跌0.04%,报3918.91点。大市成交额751.45亿。

个股方面,涨幅前三的为蓝鼎国际(00582)、远东控股国际(00036)、百灵达国际控股(02326)分别上涨17.58%、17.57%、15.38%;跌幅前三的为爪哇控股(00251)、天下图控股(00402)、合生元(01112)分别下跌29.06%、13.48%、12.7%。港股通标的涨幅前三的为天津创业环保股份(01065)、华虹半导体(01347)、周黑鸭(01458)分别上涨6.29%、4.97%、4.51%。跌幅前三的为合生元(01112)、中芯国际(00981)、华润燃气(01193)分别下跌12.7%、8.01%、4.79%。

热门股方面,遭沽空机构Gotham City Research狙击的瑞声科技(02018)12日午后公布一季度业绩,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长72%,但是未能改变跌势,截至收盘跌3.42%,报价96港元。腾讯控股涨1.41%,报258.2元,领涨蓝筹。盘中高见259.2元,再创上市新高。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出3.87亿 ,港股通(沪)净流入23.6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6.76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2.69亿。

消息方面,新华社14日晚间发文称,过去一周,资本市场在调整,监管在出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同时一个理念渐渐明晰:防风险、治乱象是健康市场的需要,但不能因处置风险而发生新风险。如实讲,在去杠杆、防风险大背景下,市场上的紧张情绪肯定会有,市场波动也很难完全避免。但如果不对市场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处置,不对长期存在的市场乱象进行治理,就不可能形成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当今金融市场的乱象,不是短期内被“创造”出来的,风险点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整治这些乱象、处置这些风险点不能过于急切,要从全局统筹考虑,不能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发生新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港股周五高开至25126.48点,盘中走势反复,两度冲高,尾盘走弱,勉强维持上涨。从技术上看,恒指再创年内新高,反复寻顶之形态至今仍然持续,大市成交金额亦逐步改善,整个形态有利指数继续向上试高位,后市下一个中线目标该为26000点关口。

热点聚焦

周一热门港股聚焦

联合光伏:拟12亿港元收购中国新能源控股(香港)全部股权

联合光伏(00686)发布公告,于2017年5月12日,该公司全资附属Panda Green Power Group Limited(买方)与亚太能源及基础设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卖方)订立收购协议,据此,买方拟收购中国新能源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目标公司)全部股权,代价为12亿港元,其将以6亿港元现金付款及由该公司根据收购协议的条款按发行价每股1.072港元向(较收市价每股1.19港元折让约9.92%)卖方配发及发行5.6亿股代价股份予以支付。

融创中国:斥资102.54亿元收购天津星耀80%股权及债权

融创中国(01918)公布,于2017年5月12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天津融创作为买方,拟向昆明星耀收购天津星耀80%股权及债权,代价合计人民币约102.54亿元。

中国恒大:引入108.5亿元基金共同开发10个物业项目

中国恒大(03333)公布,于2017年5月12日,公司附属恒大地产集团、各项目公司与基金经理签订10份项目协议,据此,基金将投资合共约人民币108.5亿元于各项目公司,与集团共同开发各相关项目。

海隆控股:获授逾2500万美元马来西亚联合开发区项目分包合同

海隆控股(01623)发布公告,该公司的一间全资附属公司海隆海洋工程(香港)有限公司于近期从CUEL   LIMITED获得一个海上运输和安装三个井口平台、水底管道、海管连接的分包合同。

公告称,该合同是关于第四期的BlockB-17-01的开发项目;该项目位于泰国湾的北部顶端的马来盆地,属于泰国马来西亚联合开发区。该合同的海上工期为2017年12月中至2018年3月。该合同的总对价不少于2500万美元。

北京建设:合营以6.2亿元成功竞投北京马驹桥物流园第二期土地使用权

北京建设(00925)发布公告,5月12日,合营公司北京北建通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以人民币6.2亿元成功竞投马驹桥物流园物流项目的第二期土地使用权。

云南水务:联同第三方中标福建罗源PPP项目 估算投资13.35亿元

云南水务(06839)公布,公司联同第三方,即福建东飞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和厦门安能建设有限公司,中标福建罗源县水资源综合利用及城乡环卫一体化,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的项目,项目估算总投资额人民币13.35亿元。

品牌房企疯狂拿地 土地储备是规模化竞争关键

2017-05-14_201314.png

新京报撰文指出,调控层层加码,楼市逐步降温。但在一级土地市场,品牌房企却开启了攻城略地的扫货模式。多家机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4月,保利、龙湖等多家房企拿地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其中,碧桂园已连续5个月拿地金额过百亿,中海也已连续2个月拿地过百亿。

多家房企月拿地金额超百亿

4月,房企拿地热度掀起了今年以来的小高潮。同策咨询研究部数据显示,4月,保利、龙湖、中海、首开、碧桂园、万科等品牌房企拿地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其中,碧桂园甚至已连续5个月拿地金额过百亿。

“集团今年的拿地金额目标是1500亿元,接下来仍然是有适合的地就拿,碧桂园有句话,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碧桂园。”碧桂园集团一名负责人表示,和之前相比,碧桂园还会专注拿适合做产城融合、科技小镇的地块。

值得注意的是,素来以谨慎闻名,采用不拿地王、保证利润为主要策略的远洋集团,4月斥150亿元巨资于招拍挂市场拿下武汉2宗地块,建面共计170.97万平米,荣登4月拿地金额榜单TOP20榜首,成交建面在榜单亦处第2位,仅次于碧桂园。这是远洋集团近5年来于招拍挂市场的最大手笔。

调控期是逆市布局的好时机,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调控已进入深水区,楼市周期性下滑开始显现,在这种状态下土地价格会越来越理性,很多房企在这个阶段都会选择加速拿地。如远洋在武汉拿下的两幅相邻地块,楼面价均不足10000元/平米。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显示,前4月从拿地金额来看,碧桂园和保利继续稳居前两位,首开、远洋晋级TOP10。另据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拿地超过百亿的房企合计18家。

“保守者”画风突变

近几年略显保守的几家房企,从去年底开始画风突变,加快拿地进度,典型如龙湖、远洋、中海。龙湖将2017年的目标定在1100亿,一改往日的谨慎,强调规模增长,其今年预计用400至500亿资金拿地。

“龙湖原先也并非完全不注重规模,只是在上一轮规模增长之后,吴亚军看到了比如管理层、项目盈利等问题,近两年开始内部调整,解决完后,龙湖再度开始新一轮增长。”优淘城总裁薛建雄说。

此外,一些央企、国企也开始加速介入土地市场,远洋和中海最为明显。“不要忘了,远洋、中海都是曾经的地王创造者,远洋地王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套。”薛建雄说。中海地产宣布2017年要花1000亿元拿地,第一季度已通过招拍挂获取了15宗土地,而2016年全年仅新增18宗土地。

5月8日,颜建国获任为主席并继续担任公司行政总裁。这意味着中海正式开启了颜建国时代,无论是中海拿地的千亿预算,还是3000亿元销售额,都史无前例地充满动力。

曾经的万科与中海,位列中国房企数一数二的位置,中海更有利润王的美誉。但近几年,因人事内耗等问题,步履蹒跚,万科、恒大、碧桂园也将中海远远甩开。

抢地是规模化冲动

“到目前为止销售业绩很好,大家很有干劲,和打了鸡血似的。”对于目前房企仍如此积极抢地的原因,某大型房企人士表示。

有业内人士惊呼“今年一季度是房企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一个春天”。薛建雄认为,今年碧桂园、万科、恒大等一线房企业绩飘红,碧桂园的销售额更是已经攀升到“两千亿”量级,自然要大举拿地。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认为,归根结底还是钱多,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非常安全,而且是空前安全。整体看,信贷虽然在逐渐收紧,但收紧后的数据只是逐渐回归2016年历史最宽松之前的常态,只是逐渐稳健,而不是趋紧。

尽管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利润率的下滑成为残酷的现实,但是房企的规模化赛道不会关闭,竞争仍在持续,充足的土地储备是企业扩张的保证,“多拿地、拿好地”成为房企规模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阳光城总裁张海民就曾表示,现在的土地储备排名就是五年后的房地产公司排名。刚刚辞任中海执行董事兼主席肖肖此前也表示,“我们历来追求利润为先,不为规模而做大规模,但是没有规模支撑,保持利润增长和领先也是不可能的。

房企仍未看淡土地市场

尽管房企看好土地市场,但在大举拿地之下,房企将不得不面对拿地成本提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中海地产,第一季度营收274.2亿港元,溢利78亿港元,对应毛利率28.4%;综合借贷水平也上升至13.3%。

瑞信近日宣布,调低中海评级及目标价,主要原因就是其首季度毛利率只有28.4%,属于低水平。

明源地产一名分析师指出,调控现在已经开始显示威力。尤其是项目主要在一二线城市,且产品以改善型、高端为主的房企,因预售证审批受阻,受到的影响更大。

此外,自去年楼市调控至今,全国已有超过55个城市祭出各类调控政策,加入调控的城市阵容有增无减,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楼市全面降温。

上述明源地产分析师还表示,过去几次调控,房价的周期大约为两年,房价调整的周期是七八个月,但此次不同,还有加严的趋势。往后的销售数据比4月份还坏将是大概率事件。

尽管市场对楼市预期降低,房企也在抓紧抢收。大型房企依旧未看淡土地市场,如碧桂园、中海等房企千亿元拿地目标未变,“现在销售业绩好,符合预期,但集团也没说会提高拿地金额,我们还是按着既定的1500亿拿地额走,自己和自己比。”上述碧桂园负责人说。

港交所将积极推进新港通 究竟港股打新赚不赚钱?

2017-05-14_204625.png

据港股那点事杨振燊撰文指出,继沪、深港通,债券通后,港交所主席李小加表示将积极推进新港通,这消息可不得了,一想起新股申购,大A股民脑子里面就会冒出两个词:必赚、抽奖。

在A股打新市场,有着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神话故事,由于A股默认的23倍市盈率上限,涨跌停板制度,对于热度高涨,股票供不应求的的A股市场来说,就衍生出了一个奇特现象,打新稳赚不赔,第一天不到涨停板44%的新股都屈指可数,上市前的股票市值规定在超高的收益率面前完全打压不了打新大军向“钱”看的那颗纯真的心。

但是,僧多粥少,打新打中的概率越来越低,也就慢慢成为全民抽奖活动。面对这个新股通信息,可以想象广大股民是多么欢呼雀跃,香港因为是注册制度,股票市场刚好和内地的相反,股票供大于求,对于完全不同的IPO生态,IPO会有不一样的玩法,那么香港的IPO能玩么?

一、港股新股市场

和A股不同,香港新股供给量十分充足,近年来香港的股票发行数和配售额都是全球最高,从2016年到2017年年中共IPO的172只股票。

与A股市场打新股就如同摇号抽奖不同,香港新股市场是用“认购愈多,分到愈多”的公平机制分配,认购的金额越多,得到的新股也越多,且有回拨机制,讲求人人有份,一手中签多为100%,剩下的再按照比例递减的机制去分配。

香港的市场分为主板市场和创业板两个独立市场,主板市场为主流板块,而创业板虽然名义上地位同等,但实际确是小众市场,而且存在大量以收智商税为生的老千股。

就按IPO来说,主板市场IPO采取的是国际配售加公开发售两部份,这和A股的IPO相似,但创业板市场采取的是配售制度,一般散户买不到。

从年初到5月11日在香港上市的股票52支,其中创业板27支,主板25支,总募集金额400亿港元左右,德勤指出,17年香港市场将会有120至130支股票上市,集资额在1600亿至1800亿。

再列个数据,平均来说,港股新股发行首日表现:2015年创业板7.4倍,主板5%,2016年创业板5.3倍,主板11.2%,收益千差万别,但香港作为成熟的金融市场,这样的情况必有内情,以52支股票为例,边吃瓜边谈论下香港IPO是什么样的生态以及究竟值不值得玩。

二、创业板:机构参与,收益高,风险大

香港创业板和A股创业板完全不一样,A股创业板很无敌,市盈率冠绝全球市场,但香港的创业板完全不一样,老千众多,在A股,创业板是主流市场,但在香港,创业板完全是小众市场,而且,散户不能在香港创业板打新。

在自由市场和注册制的大环境下,和大A股的创业板不同,香港创业板的新股主要做配售分销,不进行公开发售。只要满足公开市场四个限制,那就随便来。

1、公众人士持有股票市值超过3000万港元

2、上市最少有100名公众人士持有股票

3、持股量最高三名股东持股不得超过50%

4、已发行股份至少有25%由公众人士持有

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有一种主流的套路,叫“围飞”,过程很简单:

第一步,公司把绝大多数股份分配给一小部分配售代理,配售代理将股份配售给少数承配人,为了保证上市也为了共同富裕,承接股票的同志们大多都很熟。

第二步,剩余少量(通常为1手或两手)配授予大批承配人,以满足100人限制。自然而然,制度的宽松和四个限制会衍生出一种现象:为了可以顺利上市,创业板的股权都非常集中,其中就不乏利用这个制度随意控制股价的老千们,利用手上高达80、90%的股权开开心心地坐庄提高股价,首发第一天提个2、3倍不是问题,20、30倍也时不时能见到,要多张狂有多张狂。今年涨幅最大的奥传思维控股,首日上涨近30倍,5天就跌破开盘价,K线图无比壮烈。

由于港股并没有涨跌停制度,香港创业板IPO大部分的涨幅都会在第一天覆盖大部分甚至全部预期,其中次日交易下降的概率为51.85%,跌幅超过10个百分点的概率为29.63%,5个交易日内下跌概率为62.96%,下跌超过10%概率为44.44%,20个交易日内下跌概率为55.56%,下跌超过10%为37.03%。

创业板首日平均收入为3倍左右,其中小市值首日收益明显大于大市值股票,在次日后至20个交易日内相对于首日收盘价的评价收益和中位数都为负数。因此,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单纯考虑收益率在首日交易收益率大概率为最大,总的来说风险大,收益也大,但是,这市场几乎只有机构可以玩玩,散户一般进不去。

三、主板市场:全民参与,收益分化较大

主板上市公司的最低公众持股量须为5000万港元及已发行股本的25%(如果发行人的市值超逾100亿港元,则该比例可由联交所酌情降低至不少于15%),那么公众参与的绝对额就多了很多。

香港主板的新股分为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两部分,一般90%的股票会在国际配售配发,保荐人和包销商会把股票配发给相对有实力的基金、机构或个人客户,一般而言这类客户资产值要达3000万港币以上或有800万投资组合才符合配售资格;而另外10%是公开发售,所有投资者均可申请认购,但香港创业板的新股则是全部做配售分销,不进行公开发售。

港股主板上市比较喜爱引入基石投资者,所谓基石投资者,就是一些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知名富豪或其所属企业,他们认购其股票,以提高市场对其信心,这个其实也能成为一家IPO公司是否为真材实料的标准之一,基石投资者会承诺购买,且上市后锁定3到6个月。

总体上,首日涨幅,上市后次日交易日涨跌幅(相对于首日收盘),上市后5个交易日涨跌幅(相对于首日收盘),上市后20个交易日涨跌幅(相对于首日收盘)平均收益分别为16.29%、-2.70%、-4.36%、-7.50%,中位数为1.25%,0.00%、-0.84%、-10.16%。次日下降的概率为48%、下跌10%及以上占16%;5日下降概率为56%,下跌10%以上为20%;20日内下跌为64%,跌10%以上为48%。

市值最小10只股票首日涨幅,上市后次日交易日涨跌幅(相对于首日收盘),上市后5个交易日涨跌幅(相对于首日收盘),上市后20个交易日涨跌幅涨幅(相对于首日收盘)分别为37.12%、-8.79%、-12.68%、-10.06%。中位数分别为28.19%、-6.42%、-15.58%、-27.88%。

市值最大10只股票首日涨幅,上市后次日交易日涨跌幅(相对于首日收盘),上市后5个交易日涨跌幅(相对于首日收盘),上市后20个交易日涨跌幅涨幅分别为0.52%、3.06%,1.37%、-1.46%,中位数为-0.07%、0.33%、0.27%、-1.36%。

通过对比总体和两个区间样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1、主板的收益率明显比创业板低得多,毕竟少了许多踩雷风险,首日的平均收益为16.29%,虽然次日、5日、20日平均收益率为负,但跌幅会缓和地多,从中位数上看,只要不踩雷,短期内的首日的中位数与平均值差距不远,即是说收益的分布比较平稳,挣到钱的几率也会比离差值比较大的创业板要大一些。明显的,在收益稳定性上,港股主板更胜一筹。

2、小盘股明显优于大盘股,大盘股首日收益仅为0.52%,而小盘股则达到37.12%,由于大盘股机构参与比较多,在相互询价后会使大盘股股价逼近于公允价值,套利空间变得非常小,新股通的开通,由于配售制度,对于高净值的投资者更为有利,小市值股票明显更有广阔的收益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是否真的市值低的公司更好?

为了接下来更细致区分市值,也顺带证明以上小样本的结果是否有代表性,这里拉个更大数据,把16年初到17年5月11日的全部上市公司拉出来,在主板上上市公司有刚好100家,主板平均收益19.28%、0.95%、1.37%、1.58%,中位数为1.98%、0.00%、-1.16%、-3.65%。基本符合趋势上述小样本的收益率趋势。

把100家分为四组:市值6亿港元以下一组(壳股概念),6至50亿港元为一组(一般公司),50亿至100亿港元为一组(符合深港通条件的公司),100亿港元以上为一组(大票),分别的公司数为31家、42家、10家、17家,从下图看到,不同市值的收益率将进一步分化。

从更大的样本量来看,首日收益上,小市值股票更具有打新价值,尤其是小于6亿的公司,市值小,容易带动股价,胜率为87.1%,平均收益为42.83%,中位数为18%。而6-50亿市值的公司首日平均收益率为13.3%,胜率为67%,而且小市值次日至五日的收益为正,意味着首日后股票分化,部分股票还会有上涨空间,小于6亿股票次日上涨5%以上股票占29%,6-50亿次日上涨5%以上股票占16%。

50亿以上的票大部分都不会有太大反应,50-100亿的票甚至在首日为负,次日上涨也仅为3.66%,那么结论明显也验证上面所说的初步结论,在港股主板打新,小市值优于大市值票,6个亿以下的小票几乎可以无脑往前冲,收益也是杠杠的。

按照每年发120-130支股票,按照上面大样本数据,市值50亿以下的IPO股票大概占70%左右,即80~90只左右,小于6亿的股票大概在大概占IPO公司的30%左右,即35-40只左右,如果按照港股新股几乎确保中一手,每个小票都认购一手,首日收盘即抛,即使有每手金额不等的变量,总体上这算不算捡钱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港交所在严抓壳股,政策上略有收紧,6亿以下新股表现如此亮眼很大概率是受到近年来的港股壳价上升的拉动,港股壳价又受到监管政策的显著影响,打小市值新股还是要时刻关注壳价行情。

总结

对于A股抽奖式的打新,越来越难找到的稳定门票股,资金不多的散户在港股更能找到稳定的收益,对于高净值投资者,也能在港股找到更多的打新选择。

总体结论是,新股通的开通,大概率是创业板也是进不去,在主板上,小市值股策略将明显大于大市值的策略,超过50%的中小值的新股,远远高于A股的打新中签率,大量的打新机会,更成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选择,新股通将会是一件受人瞩目的大事情,对于它的来临,你准备好了么?

公司新闻

宗馥莉5.73亿入主中国糖果 中国顺客隆易主供销大集

2017-05-14_212953.png

5.73亿入主中国糖果 宗馥莉自立门户?

随着中国糖果(08182)在5月12日晚间的一纸公告,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入主中国糖果一事得以一锤定音。

想当初,中国糖果可能易主宗馥莉的消息在市场上散开时,该股股价瞬间就一飞冲天。数据显示,3月28日,中国糖果的开盘价为0.145港元,5月10日收盘价报0.520港元,短短的一个多月,其累计涨幅就高达258.62%。

值得一提的是,宗馥莉此番是折价收购中国糖果。

根据中国糖果5月12日的公告显示,新百利融资(08439)将为及代表要约人Ever Maple Flavors and Fragrances Holdings Limited (恒枫香精香料控股有限公司)提呈自愿性有条件现金要约,以收购中国糖果全部已发行股本中的所有股份。

据了解,上述要约人唯一最终实益拥有人就是宗馥莉。

此外,数据显示,中国糖果每股要约价为0.3565港元,较股份在2017年5月10日的收市价每股0.520港元折让约31.44%。

截至上述公告日,中国糖果的股东嘉庆持有公司1.5亿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9.33%;另一名主要股东Noble Core持有2.682亿股,占比约16.68%。

此两位股东已经在5月10日做出不可撤回承诺,嘉庆及Noble Core实益拥有的全部股份将接受要约。

公告显示,目前中国糖果有16.08亿股已发行股份,且截至公告日期,公司没有任何未行使的认股权证、购股权、衍生工具或可转换为股份的证券。

也就是说,在中国糖果已发行股本无变动的情况下,根据要约价每股0.3565港元计算,宗馥莉需花约5.73亿港元才能将中国糖果全部已发行股本买下。

宗馥莉为何看上中国糖果?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因为“糖果”的业务也是食品,日后宗馥莉比较容易注入娃哈哈的业务。娃哈哈从来没上过市,中国糖果将会是它的第一间上市公司。

根据新闻晨报的报道,宗馥莉通过恒枫控股实施上述收购。恒枫系是宏胜集团的控股方,持有其98%的股份,宗馥莉担任杭州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该集团承担娃哈哈集团三分之一的产品加工业务,同时主营食品香料、机械模具、印刷包装和饮料生产等业务,2015年营收达71.18亿元。

一旦宗馥莉成功收购中国糖果,很可能将宏盛集团的业务注入上市公司,由于宏盛集团的业务与娃哈哈集团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资本市场的众多猜测。

除了娃哈哈上市猜疑外,还有“自立派”认为宗馥莉收购中国糖果是想自立门户。

有分析人士指出,宗庆后与宗馥莉在经营企业上存在分歧,不排除宗馥莉希望在娃哈哈现有体系外,开辟一个属于自己可以掌控的平台来经营她旗下的业务。

中国顺客隆易主供销大集 攀上海航系能否扭转颓势?

近期零售行业洗牌动作不断。阿里入股三江购物、银泰商业私有化,阿里系上海易果生鲜接手联华超市股份,更有阿里、腾讯及苏宁竞购高鑫零售(06808)的消息传出。

与阿里等大佬的动作相比,A股上市公司供销大集收购港股连锁超市中国顺客隆(00974)显得低调异常。

智通财经指出,早在去年12月12日,顺客隆合计持股约69%的5名股东与西安民生就建议收购事项订立谅解备忘录。次日复牌,顺客隆股价大涨14.7%。

1月24日,顺客隆获西安民生收购要约,西安民生旗下附属供销大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要约人)向顺客隆股东金元、兴农及建农收购55.80%的股权,代价为6.4亿港元(如无注明,单位下同)。

该要约规定,股权收购完成后,要约人须提出强制性无条件一般现金要约。每股要约现金3.95元,较1月23日收市价溢价约13.18%。此外,要约人拟于要约结束后维持顺客隆股份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西安民生于3月份更名为供销大集。5月12日,顺客隆及供销大集联合公布,股权收购事项已于当日进行,且管理层已完成更换,新任管理层均由供销大集任命。顺客隆原主席劳松盛辞职,仅担任非执行董事。

目前,劳松盛仍持股约13.39%,公众人士持股约30.81%。要约人将按法例继续提出全面收购,价格为每股3.95元,较5月12日收市价每股3.74元溢价5.6%。

顺客隆于2015年9月登陆港交所,到如今被供销大集收购,仍不满两年时间。

上市前,顺客隆业绩连续三年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而登陆港股后首个财年,顺客隆的业绩就出现下滑。2016年,公司收入小幅上升,但由于毛利率较低的批发分销收入占比增加,顺客隆的毛利率由2015年的19.3%下降至14.2%,其净利润也延续下滑态势。

到2016年底,顺客隆门店数目为75家,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较上市之初减少了近10家。

易主海航集团旗下的供销大集后,顺客隆或将获得来自海航系旗下的资源支持。同时,借力供销大集的O2O平台,顺客隆也将站上新零售的风口。此前顺客隆已涉足网上超市,但其引流显然不能与供销大集的平台相提并论。

此外,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零售业已经出现回暖迹象,并于今年一季度延续回暖态势。

在母公司助力以及行业回暖趋势推动下,却不知顺客隆能否扭转业绩颓势?

光大控股CEO当选嘉宝集团董事长 “光大系”正式宣告进驻

5月14日,嘉宝集团发布晚间公告,选举光大控股(00165)首席执行官陈爽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选举钱明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副董事长,标志着“光大系”正式进驻嘉宝集团。

嘉宝集团早在4月21日就已发布公告,变更公司实控人为光大集团,并将更名为“光大嘉宝”,这也是“光大系”在房地产基金A股运作上打响的第一枪。

事实上从2016年2月份开始,“光大系”就已逐步进驻嘉宝集团:当时嘉宝集团非公开发行1.68亿股用于投资昆山及嘉定区相关地产项目,其中光大控股旗下光控安宇、上海安霞合计认购9748.7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4.28%,“光大系”成为嘉宝集团第二大股东。

同年7月,“光大系”再次于二级市场增持嘉宝集团4.99%的股份,合计持股比例达到了19.27%,超越嘉定系合计持股的17.08%,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于今年3至4月继续增持5%的股份,使得整个“光大系”合计持股达到24.27%,自此稳居嘉宝集团第一大股东。

嘉宝集团也在公告中表示,“光大系”的入主将有望带来嘉宝集团和“光大系”全产业链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并对公司未来的轻资产化加速抱以期待。

此前,嘉宝集团已与光大控股旗下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光大安石展开多个房地产基金项目的合作,从“光大系”与其合作的“大融城特定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来看,资金协同是双方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

对此安信证券认为,“光大系”入主嘉宝集团后第三次集中增持,股权比例有望接近30%,其后光大控股CEO陈爽、光大安石CEO潘颖进驻董事会,这也标志着该公司正在进行轻资产化转型。

大行点金

招商证券:预计金山软件首季业绩超预期 维持“买入”评级

大行点金

招商证券:预计金山软件首季业绩超预期 维持“买入”评级

招商证券发布研报称,预期金山软件(03888)17年一季度营收/核心利润同比上升38%/43%至24.2亿/3.27亿元(人民币,下同)。盈利预测比市场共识高5%/13%。因此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27.8港元。

该行指出,剑侠情缘带动手游营收大幅增长, 预期网游收入同比急升78%(环比下跌1%)至8.12亿元。云服务快速增长和WPS移动版变现,预测非游戏收入将同比上升24%(环比下跌6%)至16亿元。

剑侠情缘一季度的表现预期将会稳定,月流水将为2.5亿至3亿元,与其在中国IOS十大营收手游排名相符(每周五排名第六至第十一之间)。云服务客户数持续增加和WPS移动版变现,带来新收入来源,同时业务利润率也正在改善,将推动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长。该行预期云、 WPS和其他业务一季度将同比增长112%(环比下跌6%)至4.43亿元,占总收入18%。

中金:予威高股份中性评级 目标价5.90港元

近日,中金给予威高股份公司(01066)中性评级,目标价5.90 港币,基于分部加总估值16 倍2017 年市盈率。

中金研报指出,尽管长期来看,在未来的行业整合和进口替代下,公司具有潜力提升国内市场份额,但是该行认为目前公司的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短期的基本面。预计公司2016-18 年的收入和核心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4%和 15%。

分板块看,尽管血透业务2016-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 21%,为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但是该行担心血透业务未来会有进一步的股权稀释,将会削弱公司的长期增长能力;该行预计骨科业务 2016-18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 19%。但是随着省级招标和两票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该行认为会为骨科业务的增速带来不确定性;此外,由于现有政策对输液的管制以及竞争的加剧,该行预计一次性耗材会继续维持较低的增速,2016-18 年的复合增长率预计为 11%。

野村:瑞声毛利率并非不合理 维持“买入”评级

野村发表研究报告表示,瑞声(02018)过去两年,毛利达40%至42%并非不合理,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维持100元。

该行指,瑞声去年收入有51%来自其动态组件业务,而苹果公司为其主要客户,45%来自非声学产品,如专为苹果公司而设的触觉产品、及高性能可调频射频(RF)半导体产品。去年动态组件业务毛利达45%,非声学产品则为40.6%。

野村还表示,以苹果三大主要供应商来看,瑞声较其余两间高出5至10个百分点,并非罕见事,与行业龙头及二线厂商的分别道理相若;而非声学产品方面,其触觉产品的毛利较高,抵销金属外壳制造的低毛利,加上苹果公司近年于触控方面有新升级,而金属外壳制造的毛利约25%至33%,故其非声学产品达40.6%的毛利亦是属合理水平。

麦格理:升腾讯目标价至293元 预计首季经调整溢利增38%

麦格理报告指出,腾讯(00700)将于本月17日公布首季业绩,预计收入及经调整溢利按年分别增42%及38%,至460亿元人民币及138亿元人民币,符合市场预期。其中,手游及网上广告收入分别按年增54%及47%,预计支付业务及云收入增长持续强劲,增幅有望达188%。

基于预期手游业务前景持续向好,该行将其2018年市盈率由15倍升至20倍,并上调2017/18年盈测各3%,目标价相应由265元升至293元,重申“跑赢大市”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