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财经研报】一头不断走高的PPI,一头是意外大跌的CPI,是什么造成了PPI、CPI之间的显著差异?这是否意味着并未出现PPI向CPI的传导?加上2月社融大幅下降,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预期,此前市场热议的“再通胀”是否还依然持续?
◆经过梳理分析相关数据,博览研究员认为,CPI大降主要是因为基数效应和食品价格回落导致CPI同比大降,非食品价格继续高增。而PPI大涨则主要受去年2月低基数效应、供给出清超预期、需求回暖、产能短期难以恢复供需改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非食品价格持续上涨,表明PPI向CPI传导的作用依然存在。
◆社融方面,博览研究员认为,2月社融大幅回落,一方面属于季节性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货币政策依然是在延续此前的“稳健中性”,针对金融市场继续收紧,表内外融资减少。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此前市场热议的“再通胀”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在PPI传导作用下,未来通胀或仍有抬升的可能,但由于供给侧改革推进导致的工业品价格上涨是对过去以牺牲环境来控制成本的扭曲现象的一次性纠正,因此不能完全被解读为通胀。
我们看到CPI同比涨幅始终并未超过2.5%,也低于政府指定的3%目标;
回顾中国的PPI走势可以发现,PPI的弹性远远大于CPI ;
PPI导致CPI上行,有两种可能的情况——“物价-工资”螺旋上升、出现经济过热,但中国目前两种情况都不成立;
至于货币政策方面,“稳健中性”中的“中性”主要是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影响并不大,不会过多影响通胀。
2月PPI大涨、CPI大跌、社融大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月CPI同比意外跌至0.8%,创2015年1月来最低增速,同时2月PPI再度走高,同比7.8%,创2008年9月以来最高,CPI、PPI剪刀差陡增。同时继1月天量增长后,2月新增社融总量季节性回落至1.15万亿,环比少增70%,同比多增3166亿。

为什么CPI会大跌?PPI继续上行的动力是什么?又是什么造成了2月社融大幅回落?
◆首先来看CPI,博览研究员认为主要是因为基数效应和食品价格回落导致CPI同比大降,非食品价格继续高增。2月翘尾因素贡献0个百分点,而1月贡献1.5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贡献0.8个百分点,仅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回落是主因。2月食品价格同比-4.3%,比上月下降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2.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但仍在历史高位,表明PPI向CPI开始传导。
2月CPI环比下降0.2%,环比增速较上月低1.2个百分点,主要因为春节效应消失,食品价格和旅游等服务价格回落,鲜菜价格环比下降5.4%,影响CPI环比下降0.15个百分点,飞机票、旅行社收费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下降12.2%、7.7%和3.6%,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7个百分点。非食品七大类同比均上升,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交通和通信、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5.1%、3.1%、2.5%、1.8%、1.7%、1.2%和0.5%。春节后猪肉消费需求减少,猪肉价格下降0.9%,影响CPI同比下降约0.03个百分点。

◆博览研究员认为,非食品价格持续上涨,表明PPI向CPI传导的作用依然存在。PPI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变化,引起消费品的企业生产成本变化,导致最终消费品出厂价格变化,推动非食品价格上涨。
◆再来看PPI。博览研究员认为,PPI大涨,主要受去年2月低基数效应、供给出清超预期、需求回暖、产能短期难以恢复供需改善影响。2月翘尾因素贡献6.4个百分点,新涨价贡献约为1.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2月PPI为0.6%,较上月降0.2个百分点,2月CRB指数在430以上高位震荡,2月国内广谱商品价格缓涨,钢铁、有色价格上涨,布伦特原油价格在56元/桶左右高位震荡,煤炭价格略降,价格沿产业链向下传导,2月PPI生产资料中原材料业环比涨幅超采掘业,分别为1.2%、1.0%。钢铁、有色、化工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3%、2.0%和1.9%,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2、1.9和0.1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0.4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2月份PPI上涨7.8%,涨幅较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40个工业行业有33个行业价格同比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钢铁、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加工、有色、化工,这六大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6.3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0.8%。

◆最后再来看社融。博览研究员认为,2月社融大幅回落,一方面属于季节性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货币政策依然是在延续此前的“稳健中性”,针对金融市场继续收紧。2月社融对实体贷款新增1.03万亿,同比多增2212亿;监管趋严、MPA考核临近,新增委托信托贷款2234亿,相比前几月大幅回落;债市震荡导致企业债净融资继续负增1073亿。表内外融资均减少是2月社融环比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但今年前两月社融增长4.9万亿,依然偏高。
事实上,2月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也依然旺盛,信贷超预期。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17万亿,高于预期的0.95万亿和上年同期的0.73万亿,考虑到1月下旬以来的窗口指导和3月末MPA考核时点临近,实际融资需求可能比较旺盛,主要受实际贷款利率较低、出口复苏带动制造业投资改善、房地产投资回升、地方政府换届后基建投资冲动等带动。
“再通胀”是否可持续?
那么,这些数据是否表明此前市场热议的“再通胀”是否能持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2月PPI供给侧出清、需求有所改善的背景下,依然在延续此前趋势,CPI大跌则主要是基数效应和食品价格影响减小。PPI对CPI的传导作用依然存在。而社融下降主要是因为季节性因素+金融市场收紧,表内外融资减少。
博览研究员认为,这些分析均表明当前通胀仍在本内参此前的判断之内,“近来PPI的持续走高,大概率是由于去产能下供应的减少所致”,“从CPI长期走势来看,当前CPI走势仍相对平稳,谈不上有太多变化”,“未来通胀可能会存在一定回升,但可持续性存疑”。因此,这也就意味着“再通胀”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首先,尽管PPI依然持续走高,对CPI也存在传导作用,但这个传导作用并没有十分明显,我们看到CPI同比涨幅始终并未超过2.5%,也低于政府指定的3%目标,“再通胀”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回顾中国的PPI走势可以发现,PPI的弹性远远大于CPI,2015年PPI增速仅为-5%,但CPI仍然能够维持1.5%,显著PPI大幅上行,不代表CPI也将大幅上行。
再者,PPI导致CPI上行,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但中国目前两种情况都不成立:出现“物价-工资”螺旋上升,这是70年代滞胀以及巴西的情况,而中国工资增速并未显著上行,显然不具备这种情况;出现经济过热, 即中国在2007年和2010-2011年的情况,而现在中国也显然没有经济过热的迹象。
至于信贷方面,博览研究员则认为对通胀影响并不大。周小川强调“货币政策在稳健方面适当做得更加中性一些”,但正如本内参反复强调的,这个“中性”对金融市场而言意味着“收紧”,对实体经济倒是“强调扶持”,不会过多影响通胀。我们看到2月社融虽然大幅下降,但是对实体贷款是在增加的。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再通胀”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在PPI传导作用下,未来通胀或仍有抬升的可能,但由于供给侧改革推进导致的工业品价格上涨是是对过去以牺牲环境来控制成本的扭曲现象的一次性纠正,因此不能完全被完全解读为通胀。